大明王冠 - 第650章
朱能和金忠紧忙应旨。
旋即两人愣住。
不仅他两人,乾清殿内其他人都愣住了,陛下要回顺天?
倒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,对视一眼,狂喜。
如果父皇回了顺天,应天这边就是老大兼国理政,别看兼国理政权势大,但朱高煦势力更大,到时候可以用尽手段让老大出点岔子。
朱棣咳嗽一声,往椅子上一躺,问道:“顺天行部那边,尚缺一位行部尚书,诸位卿家可有才德兼备之人选举荐?”
众人面面相觑。
说实在的,顺天那边不是个好差事,何况照这个情况,陛下大概率是要经常住在顺天,与其这样还不如留在应天。
毕竟太子年轻一些,好欺负。
更有一点,在应天这边才能深度掺和到未来天子的争夺之中,只要眼光准,站好了队,将来就能位极人臣。
至于举荐别人……
那得让人高升,不然就是得罪人的事情,可此刻还不知道局势,谁也不敢举荐自己喜欢的晚生,再有一点,行部尚书也是二品,有资格举荐二品的人本来就不多。
是以众人都沉默。
朱棣颇为无奈,道:“那就先闲置罢,只有辛苦郭尚书了。”
郭资现在一个人在顺天兼行部尚书。
至于雒佥……被陛下杀了。
工部尚书黄福忽然站出来,大声道:“微臣有一人选,愿举荐。”
朱棣笑了。
这位工部尚书一直很低调,但做事稳妥,笑道:“何人?”
黄福道:“微臣自己!”
朱棣又笑了。
他岂会不明白黄福的心思,宋礼虽是文臣,但在争储一事中从没表态,之所以愿意去行部,大概是不想被牵扯到其中去,毕竟顺天那边比较单纯。
仅有君臣而无储君。
于是笑道:“工部今年不忙?”
黄福急忙道:“不忙。”
朱棣若有所思,“那就由黄卿家暂时去行部?”
黄福立即谢恩。
朱棣又问道:“那你觉得何人可补缺工部尚书一职?”
黄福想都不想,“臣以为工部右侍郎宋礼可担任此责。”
这是正儿八经的举荐人才。
若是补缺,按照规制来说,应该有工部左侍郎补缺,右侍郎毕竟低了左侍郎那么一丝半缕。
朱棣颔首,“善。”
再问道:“此去行部,可有其他建议?”
黄福想了想,“微臣想要一个行部侍郎。”
朱棣乐了,“行部那边已经有侍郎了,怎的,你还看上谁了?”
黄福立即道:“有大才高贤宁赋闲,此人极有才华,微臣认为,此等才子不应荒废,陛下应该不计前嫌让他重新出仕,为我大明尽其一身所学。”
朱棣眼睛亮了,可又不能说高贤宁被黄昏那小子弄到安南去了,要不然又是一堆人弹劾黄昏,笑道:“高贤宁朕另有重用,如此,给你另外一个人若何?”
黄府哪敢挑三拣四,“陛下圣意决断即可。”
朱棣嗯嗯点头,“如此,宣朕旨意,由工部尚书黄福迁任行部尚书,工部右侍郎宋礼除工部尚书,原顺天行部右侍郎迁任工部右侍郎,着令赋闲在家的黄观出仕行部右侍郎。”
此言一出,满堂哗然。
第499章 状元之才不可用?笑话!
黄观入仕?
在这一刻,乾清殿众多重臣反应不一,像宋礼、金忠、李志刚这些文臣,其实大多都有建文朝出仕的经历。
换而言之,文官中大部分的朝堂重臣,都是建文旧臣。
朱棣靖难才三年。
你总不能把昨年科举的进士提拔到尚书的位置吧。
还是得用旧臣。
何况人心各不同,不是所有建文旧臣都能像景清和方孝孺,从某方面来说,景清、方孝孺之流,与大明无益。
但话说回来,中华五千年屹立不倒,正是因为有景清、方孝孺的这种精神。
黄昏以前为何要圣母心?
就是因为这种精神。
在景清方孝孺眼中,朱棣的靖难和外族入侵并无多少差别,所以他俩宁死不屈,而这种精神不会因为满门抄斩或者被夷十族而消失。
中国但有人在,但有书在,这种精神就永不磨灭。
离大明近一点的反清复明。
远一点的民国之后。
乃至于那黑暗而让人热血奋涌的二十世纪,正是因为这不屈的精神,才让中国昂首屹立世界之林,而且必将走上顶端。
中国文化,五千年灿烂,亦将更璀璨。
扯远了。
都是建文旧臣,所以各位尚书对黄观的重新入仕并不意外,也不反感。
且黄观若是入仕,一个行部右侍郎完全够格。
但是,在场的还有一些武将。
武将大多都是靖难功臣,朱棣毕竟还是提防建文旧臣,兵权不可能让建文旧臣去掌控,所以徐辉祖官至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。
看似很高,实则很尴尬,没有实权。
要不是朱棣刻意交待后军都督府事王宁,徐辉祖连鹰扬卫都没有。
靖难武将是不愿意看见黄观入仕的。
其他建文旧臣还好,像吴溥、胡广、解缙之流,虽是建文旧臣,但他们并没有悬名在陛下发布的奸臣名录上。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