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北魏末年 - 第320章
三百三十七年光阴流转,世事变化,初期许多的优点,不能再放在当下的世道。
高澄于是将目光转向张师齐等寒门士子,由他们历数九品中正制弊端。
除了对中正不公、只重门第、以及造成冗官问题。
张师齐又发一言,惊吓住了在场众人:
“门阀世族把持选官制度,以党羽充塞朝堂,仆担心,大将军在,尚能掌控时局,大将军之后,一旦子孙暗弱,一如晋室南渡,必为士族所操控。
“南人曾言:‘王与马共天下’,真等北人传唱:‘崔与高共天下’,悔之晚矣!”
崔昂最先反应过来,他拔出腰间配剑,嗷嗷叫着要砍了张师齐。
吓得张师齐脸色一白,慌忙逃避。
“贼子休走!今日有你无我!”
几个人都拉不住怒气冲冲的崔昂。
高澄坐在主位哭笑不得,这张师齐也实在勇过头了,之前拿博陵崔氏男丁人人为官说事也就罢了。
连崔与高共天下这种话都敢说出来。
崔昂要是不跟他拼命,还真对不起崔氏列祖列宗。
“胡闹!张主薄!还不向崔侍郎赔罪,此等诛心之言,岂能胡说。”
高澄怒斥张师齐一句,又转而宽慰崔昂道:
“怀远莫要与这憨人置气,澄素知崔氏忠义,断不会因片面之言而猜疑,且将剑收了,继续议事。”
有了高澄打圆场,崔昂才将配剑收起,但是一双眸子,始终狠狠瞪着张师齐。
张师齐也总算有所收敛,虽然不相信崔昂真会与自己换命,但真要激得对方热血上头,多划不来。
他张师齐有今天的位子,可不像那些士族子弟一般来得轻松。
平息了这次议事的第三场争端,高澄继续询问堂上寒门幕僚,九品中正制的弊端。
也许是张师齐与崔昂闹得太多,其余人也再无阐述。
“既然如此,诸位依照方才所述,就九品中正的益弊,告诉澄,是否应该改良官员选拔制度。”
说着,高澄将目光投向高隆之:
“高侍中,你先说。”
高隆之作为高澄的老搭档,配合意识自不用说,他进言道:
“九品中正,仅有安抚士族一利,却有诸多弊端,下官寻思,难道没了士族扶持,相王与大将军就坐不稳这天下不成。”
一众士族文臣尽皆变色。
李元忠当先出来反驳。
高隆之也不恼,笑吟吟地对李元忠反问道:
“李兄如此维护,莫非真如张主薄所言,希望子孙效仿琅琊王氏不成?”
李元忠勃然大怒,眼见又要再起争端,高澄赶紧将苗头掐死:
“高侍中,莫要学张主薄危言耸听。”
高隆之与李元忠有怨,还不浅。
最早能追溯到洛阳之变,高隆之身处宫城,而李元忠与高乾在不能坚守的时候,打算杀尽他的家眷。
这件事不能说李元忠做错了,但毫无疑问会被高隆之的家眷怨恨,几年下来,也能影响到高隆之对他们的看法。
但更重要的是高澄将尚书省事务放手由两人处置,虽说两人暗地里争权夺利不至于影响公务,但终究是把矛盾累积下来。
高澄看到这一点,也决定等孙腾正式上任,让他与高隆之各领三部,互不侵夺。
高隆之的态度已然明了,高澄又询问李元忠的看法。
李元忠胸口起伏,显然是被气得不轻,但因高隆之那一番话,也不能再坚持九品中正不能动摇。
于是他转而向高澄进言,陈说官吏选拔的重要性,希望高澄在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代替方法时,莫要轻易变更。
哪知这正中高澄心意,他当即对众人提出自己的想法:科举制。
“科举制?不限出身,以考试录官?”
众人所有所思。
其实考试录官并非新意,南梁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,关东数年前,高澄也曾在括检五万冒名官吏后,主持了一场录用考试。
高澄执政以来,位于洛阳的高氏义学有大量忠勇遗孤进学,其中不少人,年岁渐长,能够任事。
但他们与寒门学子毕竟只是少数。
第一次科举,无论考试内容,士族子弟占据多数是必然的结果。
当考试范围被公布,士族门阀所垄断的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从容备考。
在广兴文教,培育足够多的寒门人才之前,无法改变政务上对士族的倚重。
因此,高澄先开科举,也是希望让天下人知道,读书可以改变命运,从而推动文教的发展。
高氏的特殊,决定了以六镇鲜卑武夫为根基的他们,不需要向隋唐一般无限向门阀士族让渡,使科举流于表面。
一旦等到这群鲜卑勋贵完成了向门阀的转变,再要创设科举制,难度就不是安抚几个河北士族这么简单。
第一百九十四章 评议制度
隋唐科举制的公平流于表面,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宇文泰创业的鲜卑勋贵们,经过两三代人的积累与联姻,与关中豪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。
杨坚篡国时,为了得到这一群体的支持,不得不对他们让步。
李渊趁杨广往江都避祸,自太原起兵,入关中,做出了与杨坚相同的选择。
自身积累,与短期内两次朝代更迭的机遇,才能造就关陇门阀日后的权势。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