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北魏末年 - 第495章
侯莫陈崇披星戴月返回渭南大营的时候,已经是太昌九年(540年)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深夜,宇文泰得知玉璧守备充足,怅然无语。
而渭河北岸十余里,东魏大营哪怕是在夜里,也是戒备森严。
吃一堑长一智,三年前因宇文泰趁夜袭营而导致大败,这一次痛定思痛,怎么也不会再跳进同一个坑里。
高家父子彻夜商议军情后,高澄走出营帐,月明星稀,他遥望长安方向,心中七上八下,明日就是约定的降卒叛乱的时间,也不知道慕容绍宗能否功成。
受命负责统御降卒,掀起暴动的正是久未露面的慕容绍宗。
作为一名现代人,高澄很清楚,发动一场叛乱不难,难的是如何能在对方反扑下站稳脚跟,领导者的能力决定一场叛乱的最终成败。
高澄不会放任降卒自己推选主事者,又担心空降一名最高指挥官会有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的隐患。
于是在入关时,高澄便在调派慕容绍宗带了几名小校脱离队伍,在宇文小姑的帮助下,与降卒暗中联络,也是他为高澄传回情报,将于十一月二十三日举事。
对于慕容绍宗的能力,高澄向来放心,毕竟又不是让慕容绍宗下水游泳,以他的才智,领导一场叛乱绰绰有余。
之所以选择慕容绍宗,另一个原因在于他鲜卑人的身份,不论智谋,高澄也不可能派遣高敖曹一个汉将去统率鲜卑降卒。
高澄将目光转向渭水南岸,只是不知道宇文泰在得知这一消息后,又会做出怎样地选择。
作为这个时代最出色的人物之一,以宇文泰之智,不可能不知道仓促回师所面临的危险,比如东魏派出精锐提前绕道,在归途中设下伏兵,而后与追击的部队前后夹击。
高澄把自己置身于宇文泰的位置,如果他是对方,必然不顾降卒叛乱,封锁消息,专注于与东魏决战,只需前线获胜,长安附近的降卒闹腾再大,也翻不了天。
而如今的问题是,宇文泰又该如何迫使东魏与他决战。
是在归途中故意露出破绽,引他来攻?
高澄凝眉不语,夜色越发深重,睡衣来袭,他也不再细想,一切等明天之后长安来了消息,再与其父高欢一同思量,毕竟贺六浑还没到年老智昏的年纪。
太昌九年(540年)十一月二十三日,长安子城。
所谓长安子城即附属城池,如南梁建康附近的石头城,以及东魏洛阳西北方向的金墉城。
西魏再是疏忽大意,也不可能在戒严的情况下放任大批东魏降卒入长安,慕容绍宗早早就在长安子城中坐镇,身边围满了提前联络好的降卒军官们。
第三百二十一章 佯攻
天才蒙蒙亮,一众降卒军官们围聚在慕容绍宗身边的尽皆屏息以待。
正值隆冬,不少人却紧张得手心满是汗水,所有人都清楚,接下来他们将做下怎样的大事。
当然,吃了三年西魏米粮,也有人在心底为自己开脱:宇文泰临战将他们逐出军营,分明就不把他们这些降卒当自己人看待,既然如此又怎能责怪他们反叛。
子城城头上的晨钟敲响,所有人都将目光望向慕容绍宗,这是他们约定好的信号。
慕容绍宗沉声道:
“诸君各自领兵,奔赴子城武库,随我夺取兵械!”
一声令下,众军官纷纷应诺,鱼贯出门。
城中降兵汇聚,追随慕容绍宗径直冲向武库,闻讯率领守军前来抵御的长安子城守将,对降卒们怒斥道:
“三年来,丞相不曾有负你等,为何今日却行此不义之事!”
不少降卒面露愧色,毕竟吃了西魏三年米粮,宇文泰也没有苛待过他们这群六镇乡党。
之前为自己开脱的人扬言道:
“宇文泰临战将我等驱逐,自是将我等视作外人,既如此,我等重归东军又有何错!”
守将还要再理论几句,然而破空声响起,离弦的箭矢贯穿了他的咽喉。
慕容绍宗放下强弓,朝守军大声喝道:
“宇文泰在前线兵败身亡,高氏二十万大军正浩浩荡荡奔赴长安而来,此时不降,诸君更待何时!”
这些大头兵哪知道前线战局是个什么模样,被慕容绍宗这么一吓,真以为西魏大军在前线溃败,纷纷逃散开来,慕容绍宗依托武库,组织起一支近万人的大军,轻易夺下子城。
留下千人守备后,慕容绍宗迅速领军奔向长安,却还是晚了一步,太尉王盟、仆射周惠达等人已经得知消息,闭城自守。
慕容绍宗在缺乏攻城器械的情况下,放弃夺取长安,他遵照高澄指示,立即对长安周边进行大肆破坏。
此前窦泰领军四处宣扬与民秋毫无犯,到了这时候也成了一纸空谈。
当然,事后高澄自然会找补:西魏叛军与他东魏又有何干,凡事都要讲点道理,总不能拿东魏的规矩去约束西魏的叛军。
这群身陷关中三年的降卒,或许战斗力不如过往,但搞起破坏来,仍然是一把好手。
留守长安的王盟、周惠达等人站在城墙上,目视城外各处火起,哭喊声不绝于耳,却冷下心肠,始终不愿出城援救。
谁也不知道如今城外有多少叛军,贸然出城交战,一旦失利,长安被其趁胜夺取,谁也背不起这个责任。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