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道天下 - 第1255章
刘表嘴角抽了抽,欲言又止。
留与后人评说?真要如天子所言,将党事如实记录在案,那还有什么好说的。
他挥了挥手,示意自己累了,要清静片刻。
陈氏无奈,只得命人停车,去了另一辆车。
刘表独坐车中,胡思乱想了一阵,觉得无趣,便想找本书来看。打开书箱,一眼看到了袁术送的那卷纸,顿时心中不安。
他犹豫着,打开纸卷,看了一眼。
“轰”的一声,热血上了头,又从口中喷出。
画卷被血淋湿,红墨混杂,洇作一团。
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太平经
丛台之上,绿树如荫。
刘协与荀悦对面而坐,静静地听荀悦讲解《太平经》。
荀悦字仲豫,是荀俭之子,比荀彧年长十五岁,如今已过半百,仍是白身。
荀家重视学问,几乎每一代都会有一两个堪称大儒的学者。上一代是荀爽,这一代则是荀悦。
荀悦十二岁能说春秋,有过目不忘之能。
但他并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书生。相反,他非常关心时事,著有大量的政论文章,其中一些已经在邸上发表,引起了不小的赞赏。
不少学者已经将他与安定人王符相提并论,稍逊会稽人王充一筹。
到了行在之后,他与刘协深谈了几次,被任命为尚书,随侍左右。
今天,他为刘协讲的是《太平经》。
刘协听说过《太平经》,却没认真研究过《太平经》。前世是没兴趣,这一世是没机会,连《太平经》的文本都找不到。
他一直以为《太平经》是道书,听荀悦一讲,才知道这是一个误解。
至少这个时代的人并没有将《太平经》当道书。
《太平经》自称“天书”,推崇《太平经》的襄楷则称之为“神书”,而且“参同经典”。襄楷虽好方术,底子却是儒士,他所说的经典当然不是什么道家经典《老子》《庄子》,而是儒家经典。
《太平经》中还有大量尊儒、贤儒的内容,其五行思想也来自于谶纬和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。
所以,《太平经》虽然在后世被奉为道教经典,现在却是一部杂揉了神学、方术、儒学的大杂烩,也完美的契合了黄巾军中下层的知识结构。
宫里收藏这部书,也不是看中了他的思想体系,而是看中了其中的方术,其实是广嗣的那一部分。
正经的读书人是看不上这些东西的。
荀悦显然就是其中之一。
他为刘协讲解《太平经》,却不赞同《太平经》,不时指出这一部分思想来自何处,原本是什么,与其他部分又有什么样的矛盾和冲突。
总而言之,这就是一部连自圆其说都谈不上的杂揉之书,根本没有研读的价值。
刘协听了,但又没全听。
在他看来,就算这部《太平经》本身没有学术价值,能吸引那么多人去编撰,又吸引数以百万计的百姓信奉,这本身就值得研究。
哪怕那些人都是没什么文化的底层百姓。
底层百姓就不是百姓?
读书人不把他们当人,自以为高人一等,他却不能有这样的想法。
他和士大夫对抗的底气就是这些看起来还有些愚昧的底层百姓,他的目标就是将这些底层百姓教化成真正的士,有担当的士,而不是垄断了知识,转而挟民意自重,和朝廷争权的士。
太学有三万太学生,天下有数十万读书人,就可以左右朝廷。哪怕是皇帝,面对整个士大夫阶层也无计可施,因为你无法脱离官员,直接管理天下。
宦官是一个帮手,却不是一个好帮手。他们能帮的忙,远远不如他们带来的麻烦大。
可若是将六千万普通百姓动员起来,变成自己的基本盘,那几十万的士又算得了什么?
官员不配合,你见过百万人考公的盛况吗?
虽然他教化百姓的目的并不是与士大夫争锋,但他对这一点优势深信不疑,也坚信这才是真正的光明未来。
甚至是最好的机会。
毕竟现在大汉周边还没有能威胁到大汉的敌人,他没有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,可以从容应对,一步步解除士大夫经济上和思想上的禁锢,没有必要做出过激的行动,导致形势失控。目标没有达成,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污点。
“荀君,《太平经》虽然在学术上价值不高,却是百姓想法的体现。研读此书,我们可以了解百姓想要什么。毕竟论起人数来,仅冀州的黄巾就有百万,比天下的读书人还要多。仅仅因为他们的想法浅陋就置之不理,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。”
刘协打量着荀悦,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你别忘了,你现在读的《春秋》也是经过夫子整理的。让你去读原始记录,你同样会有浅陋之评。不信的话,你去太史署借起居注看看,很多时候说的也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。”
荀悦不置可否,只是敷衍地拱了拱手。
见荀悦这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,刘协本想再说两句,刘琮快步走了过来,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。
刘协有些意外。
这小子又被谁打哭了?
“陛下,臣要请假省亲。”
“既不过年,又不过节的,为什么突然要省亲?”
“臣父病了,病得很重。”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