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世祖 - 汉世祖 第678节
“因此,只要大汉保持强盛,那么一切问题,都不是问题,都将在朝廷的掌控之中。但是!”
说到这儿,刘皇帝停顿了一下,表情也变得异常严肃:“大汉如今的强盛,能够保持到何时?倘有一日,大汉国力衰退了呢?国家的人财物力,难以支撑眼下对诸边的戍守呢?
即便是当下,朝廷对于边鄙之地的控制与影响,仍旧是薄弱的,倘若有那么一天,大汉不再有当下之威势,又将是怎样的结果?
届时,眼前的疥癣之疾,就可能化作恶疾重症!”
听着刘皇帝说出这些话,刘旸脸色不由得发白,那是一种紧张的表现,虽然有些难以接受,但刘旸也不由自主地往那方面想,并且也不得不真正重视起来,两眼一种,也浮现出少许的忧虑。
“我可以告诉你,此番朝廷的退步,只是权宜之计!似你所言,保十到二十年安定和平,那二十年之后呢?想要真正的安定,根本还在于大汉己身,那么,你觉得,大汉能够永远保持强盛吗?”
第362章 分封?
“真会有那样一天吗?”刘旸表情深重,喃喃自语,终是反应过来,看着刘皇帝问道:“爹,您是否过虑?”
也是,大汉帝国如今是何等的强盛,武德充沛,民殷国富,即便财政面临一些困难,只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休养,也是能调整回来的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让刘旸去考虑将来,考虑大汉衰落退步,这对刘旸而言,也确实有些困难。刘皇帝言论之深重,甚至让他产生一种错觉,大汉很危险,莫非眼前的繁荣景象,蓬勃国运,都是假象?
思绪一时有些乱,也想不出个所以然,只能略带迷茫地看着刘皇帝,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解释,或者说是安慰。
面对刘旸的疑问,刘皇帝则很是平静地反问道:“平日里,你也是看书读史的,你可见有长盛不衰的帝国王朝?”
这一问,还真把刘旸给问住了,坐在那里,直觉有些僵硬,低头迟疑了一会儿,抬首时脸上挂上了少许苦涩,道:“此刻谈论这些,是不是过早了?”
“我明白你的想法,以大汉如今之强盛,谈及将来,确实有些缥缈,甚至是杞人忧天,至少表面看来,那样的情况距离我们有些遥远了,当世之人,包括公卿贵族、上下臣僚,也不会有人去考虑这些,也不敢去做此类思考!”刘皇帝对刘旸说道:
“也只有你我所处的位置,能够去审视!甚至于,我做这些忧患,都显得有些无谓!我在位,可保天下太平,你他日继位,有内外将臣弼助,也可使四海安定,但隔代之君呢,你的后人呢?”
对于刘皇帝的话,刘旸一时不知如何回答,一是脑子里有些混沌,二则是总觉刘皇帝的多虑有些莫名,同时,心情也被刘皇帝带得越发沉重。
注意到他的表情,刘皇帝继续道:“虽然这天下是我与元勋们一刀一剑打下来的,但真要让大汉千秋万代,永世不坠,我也不做那奢望!子孙之事,后世之君,如何表现,我也顾及不到那么多!
不谈远的,就说当下,即便我在位,仍旧不敢保证,大汉始终保持强盛,国力不衰,无人敢悖逆朝廷造反为乱!”
听到刘皇帝这么说,刘旸终于绷不住了,有些激动道:“有爹当朝,天下何人敢作乱?”
刘旸显然是不相信的,或者说是对刘皇帝太自信。当然,以此时刘皇帝的权势与威望,也确实可以起到坐镇中国则邪异躲僻、不臣蛰伏的效果。
但刘皇帝的心理,永远是这般,多疑而过虑。微微抬手,止住刘旸,刘皇帝道:“或许这么说,有些多虑,甚至完全没必要,但是,不瞒你说,这人人称道赞颂的盛世之下,我所见的,已是隐患重重!”
此言落,刘旸更觉惊悚,有些错愕的看着刘皇帝,这个话题,却是愈显沉重了。大汉国势蒸蒸日上,恰如烈火,熊熊燃烧,刘皇帝的忧虑却如倾盆凉水,似欲将之浇灭……
“爹,不至于此吧!”刘旸实在有些难以理解。
“谈及方才那个问题,你知道在我看来,大汉如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”刘皇帝问。
摇摇头,刘旸也不去费神思考了,果断听训。
刘皇帝叹了口气:“大汉如今,过于庞大了。论疆域之广,属地之多,可以说,直追盛唐,远超前汉,然而,这却是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,做到的,其中还包括削平割据,一统天下。
大也就罢了,这是人人都称颂帝国崛起的荣耀,但对于新附的民众,扩张的领土,巩固工作,朝廷却远远没有做到位。
地盘是打下来了,但经营有善的有几块?能够朝廷带来收益,给百姓带来的利处的,又有多少,事实上,只有不断的供血,不断的援边!
你适才说过,朝廷对边州军政上的付出,近些年,只是感到有些负担而已,但久而久之,这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吞噬国力的无底洞。而一旦国家有事,那情况或许就会有难以预料的恶化,而这,也是我都难以完全把控的!
大汉就像一个贪吃的巨人,不知节制,不断地侵吞扩张,以至于虚胖臃肿,而贪多往往嚼不烂,也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人,尚且往往忽视小疾,而况于如此庞大的国家?
过去,我没有这诸多忧虑感慨,因为我自己,都沉浸在那赫赫荣耀之中,自矜武功盛世。然而,此番北伐之后,国家因之而陷入困窘,即便只是暂时的,也足以让我警醒!
这还只是边鄙诸夷之事,国家这么大,问题又岂止于此。赵普这段时间所酝酿的那些改良举措,你也参与其中了,也当知其中纷杂!
所谓盛极而衰,我近来却是感触愈深,甚至有所恐惧……”
此番,刘皇帝算是把自己半年多来的所思所得,朝刘旸诉说了,可谓是掏心掏肺。刘旸不是真的愚钝,又岂能没有触动。
望着刘皇帝那张略显沧桑的脸,注意到他鬓角与胡须间的白色,起身郑重地道:“爹为大汉,如此殚精竭虑,费心劳神,儿既感钦佩,也觉惭愧!”
“终有一日,这个位置是你的!”闻言,刘皇帝不由笑了,拍了拍龙榻,对他道:“届时,就是你来操这份心了,但是,你也要想好,等你坐上这个位置,当如何面对这些问题,如何解决它,如何守护好这江山社稷!”
皇父言语中,那浓浓的期许与信重,刘旸当然是感受得到的,也正因如此,他没有贸贸然地应承,而表情严肃似是赌誓地说道:“唯有全力以赴!”
“好了,这里就你我父子二人,不必这般严肃!”刘皇帝语气轻松了些,说道:“坐下说!”
“是!”
三言两语间,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慢慢地充斥在心胸之间,刘旸也恢复了一些自信的神采,看着刘皇帝问:“既然爹已然顾虑到这些,甚至深为忧患,当有策略措施才对!”
“对外弭兵罢战、收缩战线,对内休养生息、恢复国力,不是正在做吗?”刘皇帝平和地说道:“西抚诸夷,也是为此事所虑!”
刘旸似乎已然跟上了刘皇帝的思路,顿时又道:“然而,您方才也讲过,这只是权宜之计,想以此求安,也未必能够长久!
再者,大汉版图,仍旧这般庞大,如何巩固,如何加强朝廷的控制与影响,如何经营镇抚、勿使生乱,这些,您是作何考虑?”
面对刘旸这几个问题,刘皇帝又笑了,笑容中带着明显的欣慰之色,显然,刘旸已在认真思考这些。
没有直接回答,刘皇帝问道:“以你之见,朝廷统治这些边鄙之地,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”
刘旸想了想,而后回道:“既是边鄙,自然遥远荒僻,道路漫长,通讯不畅,上情下达,下情上报,难以及时,再兼各地,情势各异,处置困难,这或许就是最大的问题了!”
“没错!”刘皇帝给了一个肯定的答案,又问:“针对于此,那该如何解决?”
“修筑道路,改善交通?”刘旸脱口而出。
闻之,刘皇帝微笑着道:“修路搭桥,是基本的事情,然而,朝廷需要耗费多少的人物力开通道路?即便开通了,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?以云黔地区为例,即便朝廷大力开通干道,当地有事,上报京师,所费时间,也是短不了的,也只是改善,根本的问题,仍旧难以解决!”
刘旸的眉头,再度锁了起来,沉思几许,拱手向刘皇帝道:“您有何办法?”
“若是有一种能够跨越数千里传达信息的手段,那么朝廷也就能够对下情及时反应,也能加强对外地控制,不虞有失了……”刘皇帝轻叹道。
对此,刘旸满是愕然:“这,如何能够做到?倘若如此,岂不是神仙手段?”
“超越这个时代的,大概就是神仙手段吧!”听其言,刘皇帝感慨着,目光此时竟然显得有些迷离。
很快,回过神来,刘皇帝沉吟着,似在酝酿什么,半晌,郑重其事地看着刘旸:“我若是将你的兄弟们,都派驻到大汉边地,由他们替朝廷,镇守地方,内安生民,外攘戎狄,你有什么想法?”
甫闻此言,刘旸先是一呆,迅速反应过来,道:“您的意思,是分封?”
第364章 皇子戍边
分封二字一出,刘皇帝眼神中也不禁闪过一抹讶然,此时的刘旸,一脸肃然,眼睑微垂,似乎有些不敢面对自己,忽然意识到,自己这个太子,在政治上还是足够敏感的。
看着刘旸,刘皇帝两腿盘起,换了个姿势,云淡风轻地道:“你以为如何?”
闻问,刘旸的表情越发沉凝,认真地思考几许,方才抬眼迎着刘皇帝的目光,郑重地道:“大汉辖地过广,除九州中国,大部分地区,朝廷统治,并不牢靠,需要镇抚归化,且非一朝一夕之事,需持续经营,方可成为大汉永固之领土。
若以诸兄弟戍边安民,既代表朝廷,也代表天家,足可起到巩固安治之效,此乃长治久安的办法,也是解决当下边地问题的良策。儿,没有意见!”
听其言,刘皇帝不由笑了,笑出了声,只是表情有些让人难以捉摸。刘旸的话听在耳中,刘皇帝却感受到了一些复杂的情绪。
话说得很诚恳,却打了个埋伏,略着痕迹地强调了下九州中国,虽未明言,但态度指向明显,那就是即便要分封,九州故土这些基本盘不能动。
与之对视了一眼,刘皇帝叹道:“这半年来,我一直在思考,如何维持这偌大的帝国,如何巩固这幅员万里的版图,深思熟虑,反复斟酌,终难得出一个万全之策。除非放弃一些鸡肋的领地,彻底收缩……”
说到这儿,刘皇帝自己都觉得有些可笑,对于已经占领的土地,岂能轻易舍弃,否则,此前那般规模的开拓扩张,意义何在。
“我现在,考虑的也只是当下之事,二三十年之内的事情,所思所想,只为巩固现有领土,夯实基础,边地需要稳,不能乱!”
看着刘旸,刘皇帝语气严重,眼神深邃,认真地道:“巩固边地,弹压不臣,分封不甚必要,但以宗室皇子戍边,是我三思之后,所得应急之事,以济当下之务!”
“打下了这么广阔的领土,建立如此庞大的帝国,总需要人驻守。这些年对于边地,官员、将吏、戍卒,朝廷从来没少派,也从未忽视,但我心里始终不踏实!
一直觉得,难称周全,如今,我越发想明白了,这天下,是我刘家的天下,还需我刘家的人去镇守,去巩固,如此,我也可放心!
不是不相信外臣,只是……”
刘皇帝没有继续说下去,相反,眉头却锁了起来,大概是也觉得自己的想法,仍旧考虑仍旧有些片面,不是真正周全之策。
不过,就如他所言,他真正考虑的,还是解决当下的问题,至于未来,他是真顾忌不了太多,即便真有那方面的考虑,也难以起到太有力的影响。
毕竟,他还能活多久都是问题,百年之后的事务,也真轮不到他去过度操心。何况,旧的问题解决了,新的矛盾也随之而出,事务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,对此,刘皇帝早有清晰的认识,在这个基础上,他也实在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。
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,也是刘皇帝心中真正无奈的事情,对于一个帝王而言,历史周期这是一个沉重而残酷的话题。
刘皇帝已经建立并统治了这个时代,创造了一系列的辉煌,但是,他终是深陷于这个时代,为其所同化,无法超脱,他所建立的大汉帝国,也难以超脱,江山永固,也只是空中楼阁,正是明白这些,刘皇帝有的时候,难免伤怀。
因此,越到最后,刘皇帝所考虑的,也只是当下之急要,尽量给后人打好一个基础,至于未来,未来他也有心无力。
而听刘皇帝之言,刘旸心中却暗自松了口气,至少刘皇帝的考虑,还在他可接受范围之内。在刘皇帝的带领下,他当然是读史的,提起分封,他自然就联想到汉之郡国,晋之诸王,对于一个大一统帝国而言,这显然值得三思而行。
相比于外臣,宗室皇子,固然更值得信任,血脉上的紧密联系是天然的,但同样的,也容易滋生野心,披上天家这层华贵的外衣,再与其充足的权力,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,哪怕刘旸自认愚鲁,也不是一点都看不明白。
但是,历史就是这样,后人因之而不鉴之,总是有其道理的。
所幸,刘皇帝考虑的,还只是守边,没有在九州大地行分封之事情的意思,甚至,就没有提分封,只是用一个“皇子戍边”来解释。
倘若这样,站在刘旸的立场,只要牢牢占据九州的基本盘,又有中央大义,倒也不虞他患。同时,若是兄弟们都被派驻边地,对于他太子地位的冲击,也将大大减轻,这一点,刘旸同样想到了。
父子俩各有考虑想法,一时静默无语,严肃的气氛,似乎也在这沉默之中,变得更加凝重……
终于,刘旸主动开口了,拱手道:“爹,您的考虑,儿明白了,为固边土,儿无异议,将全力支持。只是……”
“有话便讲,不必吞吞吐吐!”见状,刘皇帝直接道:“今夜,你我父子也算推心置腹,坦诚言事,该说的,不该说的,都没有保留,你也不需有什么顾忌!”
“是!”看着刘皇帝,刘旸说:“您欲以皇子戍边,然而,边塞之地,多偏僻苦寒,荒芜简陋,若以兄弟们外戍,对他们而言,是否太过艰辛了!”
听其言,刘皇帝当即一摆手,恢复了往日的强势,说道:“苦?再苦能苦过开国创业,当初的筚路蓝缕,披荆斩棘,他们没有经历过,享受了这么多年的富贵荣耀,也该对大汉做出他们的贡献。
我这些年悉心培养你们兄弟,可不是要养出一批膏粱米虫的。我此前也与你娘讲过,皇子,不只是我的儿子,也是大汉的臣民,朝廷的柱梁,为政、立业、戍边,你们都该为朝廷发挥出自己的作用!天家带给你们的,除了富贵荣耀,更有职责与使命!”
“爹的教诲,儿谨记于心,必当勉之!”听刘皇帝这么说,刘旸当即诚恳道。
然而,心中却难免有些异样。刘皇帝的想法是好的,以其强势,皇子们固然不敢反抗,但对戍边之事,若是心悦臣服,显然也是不可能的。
如果是内地繁华之所,让他们去镇守,或许也就乐意接受了,但到边鄙之地,谁能心甘情愿,戍边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,其辛苦如何,经历过前番北巡,体验过河西那场冰雪之旅,皇子们也都是深有感触的。换作是刘旸,他倘若不是太子,也不敢保证自己有那等的慷慨豪情,无私奉献。
再说一方面,皇子之中,各有所长,可不是所有人,都有那个能力,担起戍边的责任,若是所托非人,且不提将来的隐患,恐怕就在当下,带给边地的,就不一定是安定,反成祸患……
即便刘皇帝,都有爱子之心,何况是那些后宫的娘娘们,若是将来刘皇帝一个心软,这个政策,又能切实地推行下去?
不确定性,实在太大了。
而这些疑虑,此时的刘旸,也只敢心中暗自思量一番,并不敢直接道明。刘皇帝嘴上说得好听,让他毫无保留,尽抒胸意,但是,他可是在刘皇帝关照下长大的,对刘皇帝的了解可一点都不少,成长到现如今,又岂敢真正对这个令人畏惧的皇父完全袒露心迹?
当然,皇子戍边这个想法,也并非就没有积极意义,就当前而言,的确可以解决一些问题,再搭配上朝廷要实行的抚夷政策,对于边地的安定与和平可以起到促进作用,也能加强了天家对地方的影响,对于消化巩固现有领土,意义更大。
<div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;">
<script>read_xia();</script>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