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北国科技 - 第553章 天才班
美国
在留学生群体里,慢慢的,一个传说在东西海岸流传。
有一个国内培养的天才班群体,出现在美国留学生当中。
这个留言越来越盛,因为很多人都见过或者接触过这个班级里的成员。
大陆学生留学生这个圈子并不大,互相一串联,很多消息就都知道了。
曾经在中国留学生的历史上,出现过这种天才班的盛况。建国前后,出现过好几批次,一批同班同学一起留学,然后各奔东西。几十年后,大家都学有所成,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。
这种现象最近很少听说了,哪怕国内的少年班,也没有听说有什么特殊的动静。很多国内的天才,出来以后就流于平庸。
但是今年不同,连续在一些重量级期刊上看到很多大陆留学生们的论文发表。论文发表是个常见的事情,但是这些都是本科生发表的,就不常见了。
更不常见的就是这些人还都有关联,他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,这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。
随着资料和信息的汇总,前段时间,在半导体界也算是非常有名气的两个美女学者,居然也被证实,来自同一个班级!
这个被证实的消息终于引起了一片哗然。
吃瓜的八卦群众们,不断的对这个新闻推波助澜。
大家在异国他乡,心底里总是有种不自信的自卑心理。也许是语言差异,也许是文化差异,这些国内的天之骄子,在这里过得大多十分辛苦。刷盘子,做力工的不在少数。
北京人在纽约,讲的就是这种失落。
周晓兰,老女排,贵为副司长,出国后,只能当体育老师,兼业余教练!这在后世简直无法想象的事情,实实在在发生着。处长出国给人当保姆的情况,连新闻都上不去!
所以天才班的噱头,给了他们以自豪的理由,我们大陆来的也是有好样的,别总把我们当土八路。
多种因素之下,有真实,也有传说,这个新闻就在留学生群体里成了事实和现象级事件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慢慢的,这个新闻就传回了国内,被刊登到了各种报刊上。
前89检测专业的同学们,都到了发表毕业论文的季节,不断向天空发射着各种各样的卫星。
冯言这段时间,带着两个团队,连续发表了多个领域的重磅论文。在国内发表的主要的是igbt论文。回美国之后,则是带着林婷,连发几篇led方面的文章。
赵梦佳与袁帅联手,发表的多晶硅光电转换系列论文,另外开辟了一片天地。
这里面还夹杂着其它同学发表的各种论文,有mems的,有led工艺相关的,但总的说,论文质量远远超出本科生的水准。在他们各自的小圈子里闯出了名气。
右天独辟蹊径,捡起来已经沉寂了两年的光纤测量,用计算机进行计算,利用几公里长的光纤,对环境变量进行监控,一举再掀高潮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
成永兴得到这些消息,最佩服的就是右天。这个老同学跟了大家一个寒假,忙活igbt。回到美国后,居然没有利用这个优势,而是回去炒冷饭,而且还成功了!
就连工大实验室,半年多都没有在光纤检测领域发表新论文了。
右天这个人,很有特点,对周边环境无感,条件多艰苦,也不抱怨,因为他根本就不在意。对难度无感,根本就没有一丝的畏难情绪,在他的词海里,根本就没有量力而行这回事,除非有人叫停,他会一直按照给定的目标前进。
后世他在效益一般的国企里负责质量,职位只是工程师。老婆没有,女朋友也没有,但是聚会的时候,极为高兴,滔滔不绝的跟成永兴和大家讲着单位的事情。
后来再聚会,大家都不想找他了,有他在,聚会目的都达不到。
这样的人其实就适合放到研究所,把他放到那里,他自己就会不断的出成果。
放去人际关系复杂的国企,实际是害了他。当时分配的时候,右天的父亲把他安排到工厂里,目的是锻炼他一下,以后再走技术路线或者管理路线,都有资本。
结果右天掉进去,再没有机会爬出来。
时间窗口一错过,他的父亲生病后,就再没有机会帮助右天改变环境了。
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右天本人没有埋怨,每天还是高高兴兴的上班,兢兢业业的工作。
成永兴的这批老乡,大家混得都不错,不论是严亮还是袁帅,都有能力替他改变环境。
但是右天就守着每个月三四千元,没有老婆的高高兴兴生活。
同学们周末给他打电话,基本他都在加班。
成永兴这几年提供给右天的机会最多,但是他都没有好好把握。从mems到led,lcd,再到最近的igbt,换了几次跑道了。右天则一直盯着光纤检测,偶尔被成永兴拉出来帮忙,一松手,就又回去了。
就是上帝来了,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赵梦佳与袁帅,则多少沾了自己的一些光,但是成永兴也没有给他们太多帮助。
成永兴这个学期需要写毕业设计论文,找来找去,最后找了后世发展不错的多晶硅光伏电池作为课题方向。
他把多晶硅光伏电池的初步概念验证后,就收手了,因为他的目的就是一篇过得去的本科论文。
光伏发电的黄金时间还没有到来,真正的爆发需要等到2002年德国的光伏补贴政策。
袁帅那两天跟着帮忙,回美国之后,沿着这条道路狂奔了起来。看来他们是放弃了led项目,而是另起炉灶。
在成永兴印象中,袁帅和赵梦佳后世都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,袁帅后来根本就不是从事技术工作。
这一次他们能走多远,成永兴也不清楚,也许时势造英雄,他们可能有不同的境遇,也不一定。
就像郝云丽在大二开学的那次爆发一样,谁能说得准呢?
万一他们也是这本书的主角之一呢?
不知道这几篇论文下来,他们是否也能提前毕业。这样的话,这个班的同学间梯队就完整了。有教授,有博士,学士是不缺的,缺的就是硕士这个档。
其他同学们的论文,成永兴也看过。他们的论文也都是很用心的,质量很高,至少比平均的水平论文高。虽然与袁帅他们的论文无法相提并论,但是也算是可圈可点。
尤其是孙宇的论文更是使人眼前一亮,他的思路不是来自成永兴,而是另起炉灶,将来能有所成就也说不一定。
后世的他,改行去做金融和会计!最后居然做了个cfo!这一次不知道他的未来将会如何。
国内留守同学们的本科毕业设计,都是在几个实验室里头做出来的,水平都还不错,但是由于成永兴与他们太熟了,所以就没有了新鲜感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冰城的一些本地报纸,也登载了关于此事的报道。从学校的角度,这个新闻当然一定要大夸特夸。但是到了校内就有一些尴尬了。
这里面有几个问题,第一个是这批学生的来源。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是检测专业的,但是大家的论文与检测无关,只有一个光纤检测的论文还是右天发表的。
另外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这批人为什么没有留下?为什么还要到国外去发表论文?
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难回答的。如果是毕业了以后,在硕士或者是博士阶段发表论文还很容易解释。但现在这批发表论文的主体都是本科生。
第3个问题就是这个班级的指导教师,也已跑到了新加坡。不知道,牛教授看到了,得到了这个消息后会是什么感想?
是欣慰还是后悔?还是两者皆有?
多重限制之下,这篇文章就很不好写了。所以整篇文章流于口号化,表面化,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吸引力。可惜了这个现象级的题材。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