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- 第1094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“呵,见古今?呵呵,兴许吧。”
    费鸿没有再废话,命人绑住朱文奎,带至深山之中,找了一处山洞,留下陈大宝等五人看护,自己则带人离开钟山。
    彻夜搜山,并无朱文奎的踪迹。
    索靖、汤不平亲自带人去找,也只找到了朱文奎丢弃的小弓,还有三具尸体上的箭。
    午时。
    吕太后、马皇后紧张地看着朱允炆,依旧是没有半点醒来的迹象。
    王宾给出了结论:“皇上恐再无法醒来。”
    人虽未亡,却已如木。
    至于能活到什么时候,能喘息几日,似乎已经没有意义了。
    朱文奎没有消息,朱允炆生已如死。
    大明皇室陷入了空前的危机,秘密终没有守住,如长了翅膀一样,飘出了宫墙。
    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 祈福,香烛断金陵
    金陵乱了。
    坊间传闻:建文皇帝重病不起,口不能言。
    坊间又传闻:建文皇帝因代王之乱急火攻心而亡,太子已被代王余孽所害。
    被封锁消息的文武百官惊呆了,纷纷去内阁问询消息。
    解缙、杨士奇、夏元吉等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给震惊,不知是谁泄露了消息。一干尚书、侍郎想要求见皇上,却被告知不准。
    内阁。
    杨士奇疲惫地看着熙熙攘攘的官员,已将两天一夜没合眼了,这群人也不知道消停消停,让自己休息一会。
    吏部尚书蹇义发难:“杨阁,到底是何情况,坊间传闻到底是真是假,难不成你们还瞒着我等不成?”
    杨士奇无奈地摇了摇头:“陛下无碍,只不过是染了风寒,如今在武英殿休养,甚至连后宫都没去,坊间传闻如何可信。”
    捂着消息,需要谎言。
    蹇义不信:“陛下风寒为何不可见外臣?我等心忧陛下,当面见问安!这就去武英殿。”
    杨士奇看着蹇义、侯泰、暴昭、古朴、练子宁等一干人,指了指武英殿的方向:“诸位要去问安,那就去吧,只不过陛下因代王之事心情烦忧,曾下旨不准官员打扰,你们兴许是进不去的……”
    暴昭脾气不太好,上前就拍桌子:“武英殿我们进不去,那东宫总可以进去吧,为何东宫也戒严,太子在哪里,为何不见太子?”
    杨士奇叹了一口气:“太子在后湖。”
    “不可能,出了如此多事,太子焉能留在后湖!”
    练子宁不信。
    杨士奇看着练子宁:“在不在后湖,你们去看看不就知晓。”
    练子宁差点跳起脚骂人。
    后湖是二炮局所管,是禁地之中的禁地,没有旨意根本就别想进去。
    让自己去看,你丫的倒是会找地方。
    “诸位稍安勿躁。”
    杨士奇安抚。
    只不过这种安抚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,而随着事态发酵,建文皇帝与太子朱文奎已死的消息传得满城风雨。
    在这种事态之下,朱允炆、朱文奎迟迟不露面,反而“坐实”了传闻,令整个金陵陷入不安之中。
    李老三看着李晟回来,连忙问:“如何?”
    李晟面色惨淡:“去问过了,无论是哪个衙署,都没有准确消息,现在许多官员都在内阁外候着,事情恐怕不太好,皇上和太子应该已经……”
    李老三上前就是一脚,将李晟踢倒在地,喊道:“你说什么胡话,再敢胡言乱语,老子先把你打死!”
    欢欢连忙跑过来将李晟扶起来,李晟挣脱欢欢,坐在地上,猛地擦了下双眼:“爹,如今局势微妙,朝事无人打理,甚至连太子都没露面,我不想皇上和太子好好的吗?我是皇上一手提拔起来的,若没有皇上,哪有我们今日?”
    “皇上不会有事!一定不会有事!”
    李老三痛苦不已。
    想当年,若不是朱允炆代工代赈将定远这批百姓带到金陵,若不是朱允炆安排活计给自己,若不是他给了李晟读书的机会,若不是……
    李老三想起与朱允炆喝酒时的场景,那是一个何等随和、何等睿智的帝王,他是不会倒下的,他才三十出头啊!
    李晟看着脚步踉跄的老父亲,在这一刻,他真的老了。
    哐当,房门关上了。
    李晟悲痛不已,眼泪止不住地流淌。
    若建文皇帝与太子还好好的,定不会允许朝堂人心惶惶,不会允许金陵陷入空前的紧张境地。这种危机,已经远远超出了粮食危机,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!
    到现在朱允炆还没露面,甚至连太子朱文奎也没出来监国,说明什么,已不言而明。
    老匠人黄九二坐立不安,见黄二月、陈余回来了,连忙上前。
    垂垂老矣的刘氏也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,拄着拐杖,在王氏的搀扶下走了两步,老眼昏花地看着前面:“二月啊,坊间消息都是假的,对不对?”
    黄二月上前抓住奶奶的手,大声说:“奶奶,我和陈余没入宫,宫里戒严了,连我们的腰牌也被收走了。”
    黄九二脸色一变,黄二斤更是直接蹲坐在门槛上悲伤。
    宫内戒严,以前可是没这么严过啊。
    王氏也清楚,坊间消息绝不会空穴来风,要知道说皇帝与太子不好,这种事可是要杀头的,谁敢造皇室的谣言?
    可偏偏,消息不仅满天飞,还传得人尽皆知。
    “都是代王惹出来的,若不是他,皇上没有将他们全家诛杀,简直是太过仁慈!”
    黄二斤咬牙切齿。
    陈余红着眼,可不是,皇上一直以来都是仁慈的,甚至仁慈过头了。若是将代王全家都灭了,说不定就不会有今日之祸。
    可正是因为这种仁慈,皇上才会深得人心。
    想想五十万山西大移民,若不是皇上仁慈,谁能想到会安家北平如此顺利,谁又会想到,自己会跑到金陵来,为皇室做事?
    王氏看着默默伤感的母亲,叹息道:“九二啊,你去拿上钱,咱们去天界寺,为皇上、为太子祈福。”
    黄九二连连点头,回屋取了钱出来,带上一家人出了门。
    这一日,天界寺拥堵,一个时辰走不了百步。
    夜色降临,依旧拥堵,时至三更,四更,人流如故。直至天亮时,黄九二一家人才到了佛堂,拜了之后,又去了英烈碑广场。
    这里围坐了许多人,都在希望大明的英烈们在天有灵,护佑大明的帝王与太子。
    百姓无他法,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愿望。
    短短两日,香烛断金陵。
    局势越发不利起来,内阁也掩盖不住消息,皇帝不省人事,太子失踪不知生死的消息还是被百官得知。
    内忧外患,朝政无人管控,百官在不安之中保持着令人匪夷所思的安静。
    但在第三日,这种安静还是被打破了。
    给事中陈继之公然呼吁:“建文皇帝昏迷,太子失踪,国不可一日无主,当选一人代理监国,暂行君权,以确保政务通达,保前线无忧。”
    一石落,千重浪起。
    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 反常的内阁大臣
    代理监国,暂行君权?
    一番话震惊朝野,陈继之这话无异于是说,朱允炆不行了,太子估计也没了,索性另立一个皇帝,找个人盖章办事,大家也好办事。
    吏部尚书蹇义听闻,当堂发飙:“皇上病卧在榻尚未醒转,你竟有如此大逆不道之言。若此匹夫留在朝堂之内,便是暗无天日,蹇某不仅要白日点灯,还要撞柱,以性命告天,要尔狗命!”
    解缙、杨士奇、夏元吉等一干人更是对陈继之不满。
    朱允炆是昏迷不醒,但还没咽气呢。
    朱文奎是生死不知,但还没找到尸体呢。
    这个时候如此急切地蹦出来,实在是有二心。这种人要不得,留不得。
    于是,在六部尚书、内阁阁臣、都察院等官员一致同意下,吕太后用了大宝,将陈继之派至西疆伊犁牧马去了。
    陈继之的离开并没有让事态平息下来。
    解缙、杨士奇、夏元吉等承受的压力随时间变得越来越大,一些急报文书、地方文书、在京文书开始堆积。
    哪怕是内阁能处理文书,可也不能用印,无法赋予文书权威与合法性。而吕太后用印又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,那就是后宫不得干政。
    太祖可是在宫内建造了铁石碑,不准后宫与太监干政,现如今这碑尚在,吕太后如此岂不是违背了太祖之制?
    官员之中,反对吕太后掌管大权的声音并不小。在朱允炆不省人事的第七日,朝堂终于掀起风波,给事中林成史疾呼:“代王之乱人心惶惶,金陵百姓日夜难寐。朝事堆积无人处置,行省之事尤可拖延,然前线军情如火,岂能耽误?内忧外患之际,当选一人监理国政,唯如此,万民方可心安,前线军士方可心安,大明江山方可稳固!”
    行人司严许伯,兵部郎中潘行,刑部主事廖洪等十余人站出来支持林成史。
    潘行面对一干大臣呐喊:“我等非为私利,乃为国事着想。举世攻明,外忧无数,急报频传,谁指苍穹?若再不选一人主政,地方或有大乱,若有人再起野心,那大明将崩,我等有何颜面去见太祖?”
    内忧,外患!
    这成了选一人监理国政的正义灯。
    纵是解缙、杨士奇也无法驳倒这些言论,吕太后毕竟名不正言不顺,且有违太祖之制。
    后宫干政的口子一旦打开,后果不堪设想。
    到这个关头,从大明帝王的角度来看,必须选一人来暂理国政。
    吕太后与马皇后自是断然反对。
    强压之下的解缙、杨士奇不得不站出来游说吕太后与马皇后,千万保证,朝臣只是选一人暂理国政,并非另选新君,另立皇帝,仅仅是代行君权,只要建文皇帝醒来,自然还是建文皇帝说了算。
    吕太后、马皇后依旧不同意。
    直至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,凤阳突发地震,震动中都,连给朱五四修的碑都歪了。
    钦天监的官员认为这是换天的征兆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