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- 第1150节
再说了,一旦迁都,京军主力在北,再想下西南征讨土司,那耗费的民力、财力将会更多,从长远成本上来看,实在是亏本。
朱允炆不喜欢做亏本的买卖,所以,土司问题还是早点解决了好。
「有点感冒,宽容一两日,后面很快恢复双更,感谢谅解。」
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臣服条款,瓦剌归顺
土司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,是皇权妥协地方,绥靖地方的结果。
朱元璋出于民族大义,出于安稳地方,争取土司支持的需要,选择认可与支持土司制度,虽说给予土司首领官职,象征性地要点税,但从本质上来说,土司更像是大明的国中国。
在朱允炆的观念里,所有朝廷民政管不到、兵力进不去、刑罚刑不了的地方,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大明领土,而是一种打着绥靖、羁縻的幌子,任由他人分疆裂土的事。
不可否认,洪武时期朱元璋对土司态度不错,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西南诸省,比如贵州,二十多年没乱起来,其中就有尊重土司的功劳。
但这种功劳是建立在认可大明,臣服大明,愿意为大明发光发热做贡献之上,但有这种思想觉悟的土司首领,实在不多,令人叹息的是,这不多的人里面,最主要的还是两个女人。
“不同阶段,有不同的任务。同样的制度,未必适合当下。时机到了,该改制的时候就需要大胆革制,而不是被旧的制度绑住手脚。”
朱允炆对朱文奎认真的教导。
朱文奎看着朱允炆提起笔绘了一条曲线,道:“父皇说过,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,但只要方向对,整体依旧是向前的。全面改土归流确实可能会伤了一些多年来臣服朝廷的人,但从大势来看,改土归流仍需去做。”
朱允炆搁下毛笔,欣慰地说:“父皇创下的制度,也不是万年不变之法。就如俸禄制度,随着民商经济进一步发展,尤其是帖木儿国的黄金,定远行省的白银会成为源源不断的储备,十年之后,货币出现可控的贬值是一定的事,对应的,百姓收入、商人收入会增多,官员的俸禄也不能始终停留在十年之前。”
“大明就如同匠学院研制出来的火车,火车需要跑得又快又好,需要不断地维修,更换老旧的零件,解决一个又一个出现的问题。甚至于一些关键的部件,只要有更合适的,就应该用勇气去试,试出来之后,再拿去跑、验证、完善。”
后世的发展哲学告诉朱允炆,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。
老朱想要万年不变之成法,想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搭建一个固态的模型帝国,可是他忽视了一点,大明不是鲁班锁,搭建结实就不会垮了。
越是固态,越容易出问题,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的道理,老朱并没看穿。
朱允炆一直都在教导朱文奎,要懂得变与不变,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微调,什么事情不能退让。
解缙、杨士奇、梅殷、古朴、胡濙求见,入殿行礼。
朱允炆坐了下来,面带笑意:“瓦剌臣服的细节商榷好了?”
铁铉、杨荣都不在京师,古朴暂领兵部,站出来,将一份文书举过头顶:“已商榷明了,请皇上过目。”
内侍将文书转交给朱允炆。
朱允炆打开文书,仔细看着。
出于对马哈木、把秃孛罗、捏烈忽等贵族的尊重,加上其是主动投降,大明并没有苛责他们,除了明确三人“王”的身份之外,还将负责分给他们官邸,每年支给三千贯的俸禄,这个待遇虽比不上大明藩王,但已经比朝廷大员好多了。
大明允许马哈木等人最多保留二十人充当府邸护卫,允许马哈木、把秃孛罗、捏烈忽后人或挑选之人,通过国子监考核之后,进入国子监修习相应课业,不以其身份限制其修习内容。
大明承诺在瓦剌顺从朝廷的情况下,不会对瓦剌部落进行屠杀,保证瓦剌部落的安全。
……
瓦剌保证交出战马,减少战马数量至每百人五匹战马。
瓦剌保证交出武器,包括马刀、皮甲、杀伤距离超过一百五十步的弓。
瓦剌保证部落臣服,接受大明的安置,顺从大明的命令,迁移至合适的游牧之地。
瓦剌保证支持大明进入草原,修筑城池,支持瓦剌人接受大明教化。
瓦剌保证服从大明朝廷管理,以牛羊马等纳税朝廷。
条款很多,细节很多。
朱允炆对这个结果相当满意,对古朴等人说:“马哈木他们能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,确实让朕有些意外。”
梅殷笑道:“火车的出现,让大明彻底占据了谈判上风。马哈木他们上过火车,体验过风驰电掣的速度,清楚瓦剌已经完全不是大明的对手,在谈判时更是没提出多少反对,连俸禄都没讨价还价。”
朱允炆将文书搁下,起身道:“朕对这些条款并无意见,内阁代为拟写国书,改日朕与马哈木等人共同签下国书,并于元旦之后,派大军与马哈木等人随从一同前往瓦剌驻牧地。”
解缙、杨士奇轻松答应。
朱允炆走向一旁挂着的舆图面前,抬手指了指北面草原:“瓦剌臣服只是第一步,虽然瓦剌答应了苛刻的条件,对大明的威胁已是极低,但朕依旧不允许瓦剌大族群的存在,人多了,聚在一起很容易生出事端。”
杨士奇眉头微动,上前道:“陛下的意思是,将瓦剌分解为若干部分?”
胡濙走出来赞同:“瓦剌主力虽然在西疆折损了一些,但部落人口依旧众多,其实力不可小觑,分解为若干部分,分开安置,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。就如元廷一分为三,成了兀良哈、鞑靼与瓦剌,导致其整体力量衰落,只能内斗。”
“朝廷可以借此机会,将瓦剌分解为三个部分,或是五个部分,兀良哈原本的驻牧地没了人,可以迁移部分瓦剌人,鞑靼主力也没了,东蒙古许多优良的草场也可以放牧。”
解缙附议:“将瓦剌分为若干部分,让他们彼此之间远离,确实能削弱瓦剌,假以时日,教化之下,城池在侧,瓦剌只能顺从,无力威胁大明。”
朱允炆盯着舆图,对杨士奇、胡濙等人的想法并不认可,而是严肃地说:“分解瓦剌,分开安置是对的。但你们说的一分为三,一分为五,不够。依朕看,将瓦剌分为三百、五百,才是正道。”
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高度分解瓦剌
将瓦剌分解为三百、五百?
解缙、杨士奇、胡濙等人打了个哆嗦,乖乖,皇上这也太狠了吧……
瓦剌就这么大,切成三五份已经算是衰弱了,切到三五十份,已经羸弱到不行了,若是切成三百、五百份,估计一份也就一两百人,这和大明的小型村落差不多了。
朱允炆没有开玩笑,而是很严肃地说:“对草原,我们应该实施推恩令。但凡是大小头目,都可以给其划定马场、驻牧之地,可以帮其营造永久住宅,让他们放弃游牧,转而固定在自己的草场之内!”
“这些头目不再向瓦剌部落首领负责,而是向附近的大明都司、卫所、布政使司、府衙、县衙等负责。从权力上,切断这些人与瓦剌贵族的联系,让他们归至大明管理之下。”
“草原很大,草原上的人还很少,有足够优良的马场可以划出来给他们,五百份,既可以有集中区域,也可以有分散区域,但无论将他们安置在何处,你们都需记住,这些瓦剌人未来也是大明人,不能将他们的马场划到沙漠里去,划到森林里去,不得有欺辱、霸凌瓦剌人之事发生!”
“军纪严明,莫起乱子。谁若是在这个过程中贪私,想要借此机会为自己捞一笔,甚至想要将瓦剌部落的人当做奴仆占为己有,任意驱使,朕不管他曾立下多少功劳,都将毫不留情,一律严惩!”
解缙、杨士奇等人面色凝重。
梅殷、古朴也清楚,皇上说到一定会做到。
眼下大明四方战事算是基本结束,冒出来一批骄横武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,依仗着自己军功,强一些妇人,抢一些牛马,带走几个人当奴隶,将缴获私自装入自己口袋里,这样的事并不是没发生过。蓝玉就是典型的代表,开国初期武将干这些事的更多。
朱允炆想要和平解决瓦剌,至少需要稳住瓦剌的人心,他们本就小心翼翼,胆战心惊了,若大明突然亮出了刀子,想要他们的女人与财富,那他们唯一能做的,那就是拼命了。
到那时,瓦剌很可能会分散为马贼,强盗,成为草原上神出鬼没的狼,不断扰乱大明对草原的控制。
这类游击作战,是头疼且不可接受的。
朱允炆一开始便定下基调,保证瓦剌人的财产与人身安全,将他们作为未来的大明人看待,而不是定位为大明的俘虏。
商议确定,为难的是兵部与五军都督府。
如果让马哈木等人知道朱允炆想要将瓦剌从一块划分为五百块,他们不知道会不会跳起来反对,当然,这种事需要保密,在彻底收缴瓦剌战马、兵器控制瓦剌大局之后再拿出来。
属于瓦剌大部落的时代即将结束。
议定瓦剌之事后,岳四海便返回京师,并带来了朱棣的加急文书与古今令牌。
朱允炆把玩着古今令牌,摇了摇头:“棋手还真是有些心计,人死了,还不忘留个后手。选择燕王当古今,他的时间错了。”
岳四海心头一震。
皇上这话是什么意思,是说棋手只是选错了时间,而没选错人?
朱允炆看着朱棣请罪的信。
岳四海等待稍许,见朱允炆放下信,才开口道:“我们冲进去的时候,燕王已将柳成贵射杀,没有留活口,他与燕王的对话,我们并不清楚详情。”
朱允炆看向古今令牌,摇了摇头:“柳成贵一定是说了一些什么,让燕王叔动了心。只不过当下局势已不容他多想,一旦起兵谋逆也无半点胜算,这才选择杀人。人死了,一了百了。叔侄之争,终可以避免了。”
岳四海有些担忧:“皇上,臣在来的途中,听闻到了准许燕王班师的消息。如今出了此事,是否应下一道旨意,让徐辉祖或平安等人暂掌大军,命燕王先一步抵京。”
朱允炆哈哈笑了笑:“何必如此,燕王叔若真有心思,完全没必要杀了柳成贵,柳成贵能受棋手委派进入大营当说客,就说明棋手很器重此人,智谋上定是不弱。燕王叔没留此人在身边,反而当场射杀,本身就是在向朕表明态度,何况他已经不管军务,交给徐辉祖、平安等负责,再下旨意,怕是凉了他的心。”
岳四海见朱允炆自信,便不再多言。
“棋手选择将古今令交给燕王,你说,他会将棋手令交给谁,谁还有搅乱天下的智谋?”
朱允炆收敛了笑意,目光变得凌厉起来。
岳四海不敢猜测,也不知道该向哪里猜测。
古今和棋手都死了,但这东西似乎一代接一代,第一代死了,冒出来个第二代,第二代被烧了,他们又要去选第三代。
现在不需要担心什么古今了,可谁会是第二代棋手?
朱允炆摇了摇头。
无论是谁,藩王都没了威胁,皇室之间的争斗已是结束,没有谁能再威胁到皇室的地位。
棋手作乱,唯一的套路就是忽悠藩王。
现在藩王都被朱允炆给忽悠瘸了,就差对他们的财产动手了,哪怕再多几个棋手,没兵也别想和朝廷斗。
朱允炆放下心思,转而对岳四海说:“既然你回来了,那就去北平协助薛夏、刘长阁吧,迁都定在明年秋,北平安全局需要尽早搭建起来。”
岳四海领命而出。
迁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,特别是没有外敌之下的主动迁都,需要带走的东西,重建的东西实在繁多。
安全局作为皇室手中的一柄利剑,总需要先一步在北平铺展开来。
西风烈,雪满天山。
周忱带着商队,出了伊犁河谷,出了塔什干,朝着撒马尔罕的方向前进。
黄本固紧了紧衣襟,看着茫茫前路,对周忱喊道:“我们是不是太委屈了,这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接近帖木儿国,瓦剌竟然宣布臣服、投降了。那我们去找哈里,还谈什么?”
周忱搓了搓手,颇显无奈:“都司听闻瓦剌派了说客去撒马尔罕,特意将我们派去,本意是警告哈里。如今瓦剌臣服,估计瓦剌的说客脑袋都被哈里砍了,我们的使命已经改变了,不再围绕着瓦剌进行,而是围绕着更西面的事去谈判。皇上急于知道非洲与宁王的动向,我们需要借助帖木儿国的力量来得到消息。”
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我需要木孙一样的谋臣
撒马尔罕,比比―哈内姆大清真寺。
哈里虔诚地将一只手放在《古兰经》上,嘴角动着:“安拉的福音应该普照在帖木儿国的每一寸土地之上,清真寺的光芒应该让每一个百姓看到,并投来顺从的目光……”
待哈里结束之后,教长泽訇走了过来,敬畏地行礼:“尊敬的苏丹,安拉将赐予你治理国家的智慧与消灭异教徒的勇气。”
哈里对泽訇还礼,肃然道:“安拉说,帖木儿国将会再一次成为霸主,爷爷的辉煌与事迹,将再一次为世人传说,令异教徒颤抖。”
泽訇恭敬地点头:“有如此英明神武的苏丹,纵是承受过失败的痛苦,帖木儿国依旧可以重新站起来。安拉眷顾在失败里爬起来的人,厌恶那些不虔诚没有坚定信仰的人。”
哈里目光坚毅:“等着吧泽訇,用不了三年,帖木儿国将会成为诸多国家的噩梦,唯有臣服于安拉之下,倾听安拉的召唤,他们才能活命。”
泽訇送别了哈里。
教士逊尼至泽訇身旁,有些埋怨:“你不应该激起苏丹对外征战的野心,这样会毁掉帖木儿国。安拉喜欢这里,不希望看到这里的人陷入屠戮的绝境。”
泽訇瞥了一眼逊尼,淡然地说:“苏丹征战的野心不是我激起的,是安拉点燃的。放心吧,这一次,帖木儿国只会变得更加强大,不会再失败。”
逊尼一脸怀疑:“当年帖木儿带走了世上最强大的骑兵,二十万精锐,为的是打下东方大明,让那里的人们都手握《古兰经》。可现实又如何,最强大的将领,最善战的军队,全都折损在了天山以北!当年帖木儿离开时,你有没有告诉过他,帖木儿国不会失败!”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