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- 第982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周忱笑了笑,说:“你也知道,医用纱布产量大增,这些东西要不要从军用转入民用,还需要仔细商议。茹布政使的意思是派人亲自回一趟京师,与皇上说明情况,你很幸运……”
    “我!”
    林现想哭。
    回京师说明情况再回来汇报,这就意味着要在路上至少走半年,甚至更久。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路上,这不是谋杀吗?
    不干,坚决不干!
    这就找茹瑺去,让他派黄本固去,他是个服从命令很彻底的人,一定会毫无怨言地回去一趟……
    “哦,忘记告诉你了,我来之前黄本固已经去了布政使司,你最好快点。”
    周忱补充了一句。
    “天杀的,你不早说!”
    林现转身就跑。
    周忱有些无奈,距离太过遥远,回京述职就是个苦差事啊,加上丝路开拓正是关键时期,初有成效,怎么能走得开。
    可朝廷那里又不能不说明情况,送个文书什么的,总难以回答所有问题,没个知晓情况的回去也不行。
    “顺其自然吧。”
    周忱整理好心情,露出了微笑,上前迎接又一支商队。
    经过多年努力,特别是在粟特商人的帮助下,丝绸之路终于有了样子,形成了三条路线。
    北线,自阿拉山口入大明,经博乐、乌苏、昌吉抵达乌鲁木齐。
    中线,自撒马尔罕至塔什干,经塔拉兹、阿拉木图、伊犁,至博乐,接续北线。
    南线,走葱岭,通过高原抵达石头城、叶城或喀什,要么北上沿天山山脉,一路抵达吐鲁番、哈密,通敦煌,嘉峪关。要么南下沿昆仑山脉,走和田、若羌等,抵敦煌,嘉峪关。
    三条路线中,目前以中线最是热闹。
    究其原因,与帖木儿国内部的安定、哈里的举措等有很大关系,加上其幅员辽阔,对周围影响力依旧不小,商人行走远,巨大的利润也刺激了各地各国的商人。
    帖木儿国也开始借助商业商税来逐渐恢复力量,抚平创伤,并在大明的帮助之下,开始重组精锐骑兵……
    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 帖木儿国的打算
    大明在武装帖木儿国,这是事实。
    从长远利益来看,帖木儿帝国保持国内稳定,不陷入分裂与内战,对大明西疆稳定,丝绸之路的通畅至关重要。
    西疆都司也曾考虑过这样做会不会养虎为患,遭遇反噬。瞿能、袁岳等将官慎重分析之后认为,以帖木儿国内的力量、作战方式而言,给他二十年依旧无法威胁大明西疆。
    大明不需要二十年,十年时间,西疆的城防、卫所、军镇都将趋向于完善,战略要地的控制将不可撼动,加上火器、地利,就是帖木儿再生,也别想威胁大明西疆。
    这种判断得到了兵部、五军都督府与朱允炆的赞同,这才有了西疆扶持哈里,加快恢复帖木儿国力的举动。比如铠甲、军械、弓箭,包括一批老式的火铳,都运给了哈里,以换取更多的金银,甚至为了强化哈里的统治,傅安、王全臻都在引导哈里减少赋税,停建大型工程,争取民心了。
    哈里虽然很不甘心受大明影响,但仔细想想,大明所言并不虚,爷爷帖木儿是威猛,纵横几十年无人能敌,打下了广袤领土,可同时他也杀了数不清的人,战死了数不清的人。
    休养生息,才能保证国家稳固。
    不知道是不是想明白了,还是认为不听大明的话坐着不舒服,躺着也不舒服,哈里还是接受了大明的意见,一改往日盘削,并开始恢复停滞已久的农田水利建设,鼓励百姓做好农耕,鼓励商人到处赚钱,鼓励军士加强训练。
    克其库姆地区的金矿开采十分顺利,这也是哈里敢于降低盘削百姓的最大原因。这年头,金矿就是印钞机,挖出来满世界都能用。
    只要金矿在挖,哈里就有钱进行各类建设。又因与大明贸易互通,消除了潜在的通胀问题,大量黄金通过进贡、贸易的方式流入大明,而大明的货物也随着商队不断进入撒马尔罕等地,让撒马尔罕成为了东方货物重要集散地,又促进了撒马尔罕的繁荣……
    木龙涛金矿。
    王全臻检查着一箱箱金子,拿起一锭金子往嘴里送,看着咬出来的牙印呵呵笑了,对一旁的傅安说:“这金矿品质好啊。”
    傅安看着往袖子里装金子的王全臻,板着脸说:“你要敢藏,小心把你发配到矿里去!”
    王全臻尴尬地笑了笑,将金锭拿出来放了回去:“这里还不是咱说了算,少一块再去拿就是了。”
    傅安严肃地说:“四成,说四成就是四成。王兄,我们在这里代表的是大明朝廷,既然规定是四成,那我们多一点都不能要。当然,少一分也不行。你还没吃够贪婪的苦的话,就想想刘寡妇。”
    王全臻打了个哆嗦。
    别提什么刘寡妇了,这个家伙差点害死自己。
    库雷山走了过来,见到傅安、王全臻很是高兴,打过招呼之后,便命人拿出了一个布袋子:“这是西疆省送来的书信,都是你们和将士的家书。我从撒马尔罕来,顺道给你们带来了。”
    傅安让王全臻分发书信,不认识字的军士就念给他们听。这座金矿中有三百西疆都司军士,三班倒,控制着金矿两处出口,避免黄金被人带出,损害了大明利益。
    库雷山走向傅安,笑着说:“若不是大明天子告知这一座金矿所在,我们根本无法找到。眼下黄金滚滚而出,帖木儿国总算是喘过来一口气。哈里国王打算今年再派使臣前往大明,商讨合作事宜,傅兄以为如何?”
    傅安很是欣慰地说:“哈里国王能有如此想法,是无数百姓的福气。”
    库雷山见傅安说话谨慎,只好单刀直入:“傅兄,恕我直言。我等看不穿大明的盘算,心有不安。我在大明时,曾听你们的百姓说,杀年猪,要养肥了才杀。帖木儿国曾入侵大明,如今大明不计前嫌,扶持帖木儿国,是不是在养一头年猪?”
    傅安看着担忧的库雷山,认真地说:“库雷山,我们算是朋友吧。”
    “当然!”
    库雷山与傅安一起离开大明,一路上同吃同睡同行半年之久,早就结下了情谊。
    傅安认真起来:“朝廷如何想,我作为臣子不好揣测。作为朋友,我可以告诉你,一个贫穷、落后、混乱的帖木儿国并不符合大明的利益,而大明的疆域也不太可能再向西延伸。冒犯一句,若大明当真想撒马尔罕,完全可以在几年之前就打下撒马尔罕。”
    “大明没有这样做,反而是放回了哈里,避免了帖木儿国混乱与崩溃。皇上这样做,绝不是因为想要夺取,而是想要稳固西疆。从现在的贸易,金矿,包括一些火器输送来看,大明真的将哈里作为兄弟国,希望帖木儿国能稳定繁荣,大家一起做买卖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    库雷山记下傅安的话,安心许多:“我们也愿意与大明结好。只不过有一件事,还需傅兄奏报下朝廷。”
    “何事?”
    傅安皱眉。
    库雷山指了指西面:“你也知道,西面更多的商人无法进来,主要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几个儿子在内斗。马穆鲁克王朝与叙利亚关系也不太好,这都阻断了不少商人进入帖木儿国的意愿与可能。哈里国王有意西征,但因为前些年损失过大……”
    傅安不解地看着库雷山:“你是说,哈里想请大明军士西征?”
    库雷山打了个哆嗦,连忙摆手:“不,不是,是想请购置大明更先进的火器,以肃清西面。”
    哈里害怕明军来,怎么可能请他们去西征。
    傅安明白了库雷山的意图,思索了下说:“此事我原本不该参与,但看在你的面子上,我会写一封书信,随你们的使臣带至京师。至于结果,一切看皇上的意思。”
    “这就足够了,多谢傅兄。”
    库雷山感谢不已。
    帖木儿国惨败大明,究其根本就在于火器。
    此时帖木儿国聚集了一批火药匠人,也打造了火器作坊,可制造出来的火器威力根本无法与明军相提并论,面对轻骑兵时,最多也就只有两轮出手机会,甚至只有一轮。
    而大明卖给帖木儿国的火器,也都是老式的火铳,连最核心的颗粒火药也没卖,只有配比不太精准,威力一般的粉末火药。
    哈里渴望早点恢复国力,渴望平定西部混乱,占据大马士革、安卡拉等地,将帖木儿国的影响力再一次抵达爱琴海、地中海!
    一旦打通这里,那帖木儿国将凭借大马士革、安卡拉等地,打造港口,串联起地中海诸国,缔造地中海、帖木儿国、大明贸易路线。
    只不过疲弱的帖木儿国,支撑不起哈里的野心。
    当年帖木儿带所有精锐远征大明,导致的结果是全部精锐的覆灭。这个苦果,不是若干年就能消化得了的。
    但贸易带来的丰厚利润确实让人着迷,哈里渴望大明能帮一把,以火器开路,解决掉所有的敌人,让商道安全、畅通。
    出于诸多考虑,哈里在库雷山返回撒马尔罕之后,于四月中旬,再一次派遣使臣前往大明。
    大明,京师。
    朱允炆这段时间有些忙碌,各地政务纷纷送至京师,事情竟比往年还多。虽说有些事内阁给出了处理意见,朱允炆依旧不放心,时不时会抽查。
    在交趾的张紞生病了,这让朱允炆有些担忧,安排黄淮前往交趾,暂代布政使职责,调张紞回京养病。
    经过多年教化与治理,交趾已逐渐大明化,加上大明的强大,让交趾人也感受到了荣耀,什么安南不安南的,没人去怀念。
    若论政治清明程度,整个大明中,交趾、西疆绝对是数一数二。
    因为这些地方是新纳之地,朝廷投入了大量人手与力量去治理、监督,对地方安稳要求很高,今天有官员欺压百姓,过不了十天,说不得官员就被撤职查办。
    加上张紞、茹瑺的全力治理,这两地保持着高度的吏治清明,百姓对朝廷没有怨恨,只有鲜明的对比,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日子,谁能让自己过得好,就拥护谁。
    李坚入殿,行礼奏报:“皇上,东海水师、东南水师发来文书,已完成主力集结,随时可远航出征。”
    朱允炆看过文书,搁在一旁:“给他们说,静候旨意,加强战训。”
    李坚领命,犹豫了下问:“皇上,可有具体出征的日期?”
    朱允炆摊开一份奏折,提笔说:“这个日期,朕看还是由足利义持定为好。”
    李坚想了想,明白过来。
    水师可以提前准备,但不能没有出征的理由。
    足利义持可以给大明出征提供充分的理由,这就足够动员军士,让水师成为正义之师远征。
    朱允炆低头看着文书,继续说:“前几日,薛耕、王绥送来消息,阿伊努人与陆奥国起了冲突,陆奥国死三百余,溃败逃走。从俘虏口中,他们得到了准确情报,足利义持正在大规模动员军队,朕猜测,他只有一个出征的时间,那就是这个夏天。”
    李坚咧嘴。
    日本船都是小木船,挂个白布就能当船帆的主,他们想要远征朝鲜,必须借助东南风。一旦秋冬来,就他们的小木船想要抵达朝鲜,那得舍命划船才行……
    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 太子的判断
    武英殿。
    解缙、杨士奇、铁铉、徐辉祖、李坚、朱棣入座。
    中间摆放了一桌一凳。
    朱文奎坐在中间,有些紧张,悄悄看了看解缙、杨士奇,不知道这两位先生对自己的文章是否满意。
    解缙与杨士奇交换了纸张,看过之后,呈报给朱允炆。
    杨士奇走出来,甚是欣慰地说:“皇上,太子文章立意明确,鞭辟入里,以史为证,详说了土地与王朝兴衰关系,让我等如醍醐灌顶,恍然大悟。臣以为,此文章胜过国子监一众文章,是一篇奇文。”
    解缙赞佩:“历来都说以史为鉴,可我等目光浅短,没看到土地兼并之危害是如此之深,此文振聋发聩,正在当时,宜登于建文报,发布天下。”
    朱允炆看了一眼放松的朱文奎,冷哼了一声。
    朱文奎立马低下头。
    朱允炆拿起朱文奎的文章,这篇文章多少有取巧的成分,里面诸多观点,包括“王朝周期”论,都是自己教导的,而非朱文奎思考出来的。
    但不得不说,朱文奎能将这一套理论深入理解,并完整阐述出来,对他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。
    “那就依解阁之言,发出去吧。现在地方上不少官员怨声载道,埋怨朝廷控制田亩数量,用这一篇文章告诉他们,只要在大明为官,他们就休想兼并土地过甚!”
    朱允炆威严地说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